“海纳千帆”渔港大模型:传统渔港向智慧跃迁的“数字引擎”

更新时间:2025-11-10 14:16:34     浏览:

  在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渔港经济区,忙碌的渔港曾因传统管理模式陷入困境:人工巡查难以覆盖港区,夜间大雾天气下渔船识别率不足50%,“三无渔船”混入、违规作业等隐患长期存在。而今,随着“海纳千帆”渔港大模型技术的深度应用,这里已蜕变为全国智慧渔港标杆——实现对辖区内2000多艘渔船的100%动态监测,事故响应时间大幅缩短,渔港作业效率大幅提升。这场变革的背后,是人工智能、大模型与渔港行业的深度融合。

  传统渔港管理依赖“望远镜+纸质档案”的粗放模式,存在三大顽疾:一是夜间、大雾等复杂环境下船舶识别率低;二是渔船动态追踪依赖人工,非法捕捞行为难以及时发现;三是数据孤岛严重,渔船、船员、港口信息分散,难以形成监管合力。

  渔港大模型的出现,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。通过部署北斗导航终端、AIS基站、5G通信网络及智能摄像头,系统可实时采集渔船位置、航速、航向等数据,构建覆盖渔港全域的“数字神经网络”。以青岛励图高科自主研发的“海纳千帆”渔港大模型为例,其核心算法攻克了夜间、逆光、大雾等场景下的识别难题,船牌识别准确率突破95%,较传统监控设备提升近一倍。

  目前,“海纳千帆”渔港大模型已在全国100余个智慧渔港项目中落地,覆盖省、市、县、镇、村五大层级。在某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的实践中,该模型使海上事故发生率下降60%,渔港作业效率提升40%。更有典型的智慧渔港项目案例,入选全国数字渔业典型案例。

  随着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加速,渔港大模型正成为渔业现代化的核心基础设施。它不仅提升了渔港监管效率,保障了渔民生命财产安全,更推动了渔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对于渔港管理者而言,拥抱数字化变革已不是选择题,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。如果您也对智慧渔港及渔港大模型感兴趣,欢迎留言详询。